携手王鸥,来南宁壮家彻夜听笙歌 | 我和我的家乡-凯时尊龙官网
编者按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都曾围绕家乡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情愫。无论我们身在何处,家乡的一山一水,都是镌刻在我们心里抹不去的乡愁。
解读中国人的乡土情结,汇聚同心追梦的力量,由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联合酷我音乐共同出品的《我和我的家乡》(第二季)音频节目,已正式上线开播。每期节目将推出一个主题城市,邀请一位青春正能量嘉宾,用笔者独有的乡愁情感,配以讲述者也为此乡人的身份,着力刻画该城市的魅力形象,展现一座城的普通百姓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
听一声家乡话,品一道家乡味,心中的那座城与那群人,似乎更清晰可见了。欢迎收听:
“大家好,我是王鸥,欢迎收听由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与酷我音乐联合出品的融媒音频节目《我和我的家乡》。”
“南来又见英雄树,劲挺枝头已着花。慈竹参天笼雨露,桄榔拔地入云霞。摩崖壁画成专着, 彻夜笙歌听壮家。”这首郭沫若的《南宁见闻》,描述的就是我的家乡,那座多民族守望相助城市——南宁。
自唐宋以来,南宁就被称为“西南大通道”,如今,它依然是广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它是中国十大宜居城市中唯一的省会城市,更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的重要门户。在中国六百余个城市中,南宁或许缺少万古千秋的过去和显赫的“身世”,但它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多文化融合,磨练出了一种既平凡又伟大的精神:互助。
南宁自古就是一座海纳百川的边陲古城,自东晋大兴元年建置晋兴郡起,经过一千六百余年,不同民族友好互助的优良品德便是这座城市成长的重要见证。在北宋年间,当时邕州(南宁地区古称)不堪交趾国欺压掠夺,民不聊生。危难之际,不同民族的百姓拿起刀斧扁担,守望相助,各尽其力,浴血奋战,这才得以驱逐外敌,换来南疆的和平。如今,站在邕江边,仰望身旁巍峨耸立的古城墙,时间冲刷后留下的斑驳印记依旧清晰可见。
星斗流转,在抗日战争中,南宁作为祖国西南的战略要地之一,肩负把守西南大门的重任。当时越南已然沦陷,面对兵临城下的日寇,无论其到哪个村落,智慧的人民总会敲起壮族铜锣、吹起牛角,一处有难,各族驰援,场上配合作战,场下收容散兵,互帮互助,巧妙配合。而今,这里早已恢复安详,滕村北府庙之中总是香烟缭绕,络绎不绝的朝拜者赶到这里为过去牺牲在战火中的人们焚香祈福,南宁人民互助抗击外侮的神圣时刻仿佛犹在眼前。现在的南宁,正如它名称中被赋予的“南疆安宁”的寓意那般安逸和谐。
历经史上血与火的锻炼,这种“互助”精神一脉相承,烙印在每一个南宁人的心中,溶入进每一个南宁人的血液里,凝练成一句普通又响亮的口号:能帮就帮,敢做善成。
“独在异乡为异客”,南宁人却不这么认为,异乡异客亦是友。在这个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彼此热情襄助的35个少数民族,是最为紧密的依靠。有人说,语言是民族间的一道关卡,但南宁的民族同胞从不认为彼此有什么不同。无论在南宁何处,无论你身份如何,只要有困难,南宁人必定会热情地伸出援手。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少数民族自主创业街的店面在社区的暖心帮助下减免了好几万元的房租。每当社区医护人员来到社区门口当值,他们也总会笑着奉上一杯热茶,为在冷风中当值的医护人员驱寒暖胃。“今天我帮你,明天你帮我,大事小事能帮就帮,能帮一点就帮一点”,在南宁这块充满人情味的多民族土地上,更能体会到“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温暖关怀。
现今,这种“互助” 的情怀与传承又走出了南宁,引来八方宾朋,共同铸就互助共赢的时代华章。
2003年10月8日,南宁成为了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从今以后,南宁与东盟国家成为了国际互助的“好伙伴”。作为“海上丝路”的始发地之一,南宁敞开胸怀,与沿线各国友好往来、互利互助,共绘合作愿景,尽显开放魅力。
对于南宁,有人说它少了奇山异水水墨书卷的韵律,有人说它少了工业老城机器轰鸣的沉淀,有人说它少了经贸中心车流泉涌的喧嚣。但在南宁人看来,美好终会拥有,因为这座哺育南宁人长大的城市正以谦虚的姿态,以互助共赢的理念,悄悄地绽放着新生。
制作人员名单
出 品 人:张 坤 史力学
总 监 制:毛 浩 赵 倩
总 制 片:闵 捷 付豪杰
监 制:王俊秀 唐 轶 王 帝
策 划 人:丁汪敏 郭俊堃
本期作者:卢东方
本期编辑:王 帝 聂思媛
本期嘉宾:王 鸥
统 筹:沈少博 席 奇 刘 畅(实习)
宣 发:聂思媛 张浩祯 张 胶
供 图:《我和我的家乡》节目组
音 视 频:《我和我的家乡》节目组
文字呈现:《中国青年作家报》
其他图片: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