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雪下的通辽:积雪最深68厘米,有医院大厅被积雪压塌-凯时尊龙官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晞 王嘉兴 实习生 刘淇
11月7日晚,通辽养殖户张顺龙正在直播。当地雪已经下了两天,他养殖的300多头牛,在科尔沁左翼中旗舍伯吐镇塔本扎兰嘎查村一个牛棚里吃草。棚内温度是10摄氏度,他在直播预告里不忘炫耀,“来看看我们的牛抗寒能力如何?”
同样对这场大雪感到兴奋的还有孩子。那天晚上,通辽一个父亲带孩子下楼玩雪,看到积雪覆盖在车身上,直接抱起孩子当“人肉抹布”,给车扫雪,那位父亲记得,小时候,他的爸爸也那么蹭过他。这个片段后来被上传到网络上,视频里孩子蹭得正欢。
在许多通辽人的记忆里,下大雪并不少见。去年11月18日这里也遭遇过暴雪,通辽奈曼旗降雪量达43.2毫米,那是数年来较少见的一次。当时,内蒙古民族大学一学生在雪地里被风吹着走,还有学生死死攥着学校阶梯旁的栏杆,试图躲过“雪地滑行”。
今年的雪,是从5号开始陆续下的,下到第三天,许多通辽人才回过神,雪比往年更大、更久。7日、8日,通辽连续两日出现特大暴雪,积雪深度甚至打破了1951年来最大的纪录。至11月9日12时,通辽最大降雪量是101.7毫米,最大积雪深度为68厘米。
2021年11月8日,内蒙古通辽市遭遇特大暴雪,部分地区积雪没过膝盖,市民风雪中艰难出行。视觉中国供图
再见,“0339”
8日凌晨4点,张顺龙起床准备喂牛,顺手摸了摸开关,家里停电了。张顺龙猜测,也许是风太猛,吹坏了变压器。
他摸黑出门。天才蒙蒙亮,积雪没过他的膝盖,白毛风削过他脸上。牛棚在家200米外,对这个有四年养牛经验的养殖户来说,他住得离牛越近,越安心。
他踩着雪,往前慢悠悠地走了50米,才看到牛棚塌了。彩钢结构的蓝色棚顶撑不住积雪的重量,倒塌了,许多牛跑到牛棚外,在雪地里挨在一起,弓着腰,就像人受冻后不自觉地蜷缩身体。
牛的身上全是积雪,已经分不出黑牛和花牛。张顺龙几乎用尽全力奔跑的力气,趟到牛棚里,逐一清点牛的数量。
他走近一只侧卧在雪地的牛,摸了摸牛耳朵,耳标上清晰标着它的身份“0339”。张顺龙突然哽咽了,伸手扫了扫覆盖在牛身上的雪,以这种方式与“0339”道别。
积雪的重量超出很多人想象。科尔沁区河西镇湛露村的一位养殖户说,牛棚被压塌后,他只能角磨机把阻挡牛出来的路和压在牛身上的重物全部锯掉。
在积雪之下,科尔沁区清河镇邢家窝堡村的刘秀芹夫妇看到的是,刚建好半年多的蔬菜大棚,轰然倒塌。
“老天不睁眼啊!”刘秀芹一遍又一遍重复这句话。
为了守护种满菠菜的蔬菜大棚,快满60岁的刘秀芹和丈夫一整夜都没合眼。他们拿着一把耙子耙雪,又在塑料的暖气管子上安装上铁锹,带着工具从窗户爬出大棚。积雪早已挡住了他家的门。
在蔬菜大棚边,两夫妇使劲戳着落在大棚顶上已经结块的雪,不一会儿累了,从窗户钻回家,躺炕上歇会,再出去继续戳,如此往复大约十次,直到大棚倒塌。
同样倒塌的还有她家猪圈的外墙,压死了两头猪。她养的一只母猪,在这个雪夜诞下了小猪崽。刘秀芹赶到时,小猪在猪圈里到处溜达。
被大雪压塌的大棚(受访者供图)
这一切出乎她的预期。此前,她提前备好柴,买了大米,又囤了自家种的小麦,想熬过这个雪季。没想到,这个冬天的第一场雪,就毁了两夫妇一年的劳动成果。刘秀芹为此哭得趴在炕上,不愿起身。
对于通辽的许多养殖户来说,他们还必须面对更严峻的挑战。在中国天气网的一篇报道中,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桂莲表示,寒潮是对牲畜危害最大的一种灾害性天气,与强寒潮伴随而来的风雪和剧烈降温对牲畜有严重威胁,温度剧烈下降最易使牲畜患感冒、气管炎等病症,而且容易造成“羊上垛”(天冷时羊互相压起来堆成一堆的现象),导致母畜流产,有时还会压死牲畜,剧烈降温也会冻死牲畜。
同时,这次寒潮过程降雪量较大,通辽市南部等地设施农业将受低温冷害影响。如果后期积雪不能尽快消融,将会形成严重“座冬雪”,对牧区、半农半牧区的饲料储备是严峻的考验,有可能引发白灾——由于积雪过厚、维持时间长,掩埋牧草,使牲畜无法正常采食,导致牧区大量牲畜掉膘和死亡的自然灾害。
但现在,他们必须迅速打起精神应对眼前的困难。除了“0339”,张顺龙还找到另一头牛,同样死在这个雪天。另外有20多头牛,至今寻找不到踪影。温暖的牛棚倒塌后,其他活着的牛不得不在雪地里冻着。
张顺龙特意在牛棚外铲雪,开辟一条狭窄的通道。数十只失去家园的牛,挤在这条通道里,才使牛蹄子不至于冻在雪地里。
这是张顺龙和他的牛在通辽过的第一个冬天。之前,他在其他地方养牛,后来看中了通辽这个牛棚,居然抗住了去年11月18日的特大暴雪,才“举家”搬来通辽。
但他还不放心。今年雪季没开始前,张顺龙提前卖出300多头牛,囤了300吨牛草和20吨饲料,自以为万事俱备,没想到,10年经历过大大小小降雪的牛棚,偏偏在今年倒塌了。
他想为受冻的牛准备温水、以及价格更贵的羊草补身体。从12公里外预订的3车羊草,因为道路无法通行始终无法到位;提供温水的仪器,通过快递送到通辽后,再抵达镇上,却进不了村。9日,张顺龙等了一整天,没有一辆车经过他家门前。
列车、游乐场和医院
大雪下在农村,也降在城市。
有网友上传视频,停车场的车辆成了一坨坨凸起的小山丘,找车就像开盲盒。通辽最大的公园西拉木伦公园,游乐场的棚顶倒塌,雪花顺着棚顶的缝隙,落在儿童小火车的轨道上。
真实的火车站也同样停摆。从11月6日开始,通辽的机场、火车站、客运站全部停运,境内4条高速路也全部封闭。
如果把内蒙古的地图看作一只展翅的老鹰,那么通辽就是老鹰的尾巴,沟通着东北和华北,被国务院规划为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还开通了“通满欧”国际货运班列。截至目前,仍没有权威数据表明,这次暴雪对通辽的物流产生的影响。
某种程度上,列车和游乐场是城市的象征。尽管通辽主城区先于旗县区,于9日清扫积雪,恢复市内交通,但暴雪还是影响着城市的许多方面。
健安中西医结合医院的门诊大厅的玻璃外墙在这次暴雪中碎了。在医院做财务工作的宋莉莉很喜欢这个玻璃房大厅,阳光照进时,整个空间都变得温暖、透亮。但这个500平方米大的门诊大厅,在8日凌晨约4点,传出了一声巨大的玻璃破碎的响声。和门诊大厅并排的病房楼里,6名值班的医护人员,和20多位住院病人都听到了。有病人想探头去看,被医护人员挡回去。
谁也不知道这个门诊大厅是从哪个地方开始破裂的。等到其他人9日早上赶到时,玻璃外墙的玻璃已经裂成雪花状,屋顶的墙体也不断在掉落,顶灯歪斜,迎宾的绿植倒在地上,而病人等候接诊的座椅,早堆满积雪。
更麻烦的是,药房和收款台设在门诊大厅,门诊大厅倒塌后,部门药物无法取出,提供给病人使用。这使得健安医院无法继续接诊收治病人,慢慢地,在主城区恢复通行后,有的病人选择出院,有人则转去其他医院。
宋莉莉担心,积雪一时无法清除,可能会冻裂暖气管、水管,让医院更雪上加霜,“不能总让大夫和护士放假,他们也有家庭(需要钱)啊。”
非常暴雪下的日常
人们对这次暴雪并非毫无防备。7日起,辽宁、吉林、内蒙古等多地当地降水猛烈,三省份气象台多次发布暴雪红色预警。通辽市气象台台长马殿博表示,降雪过程开始后,当地发布多次预警,其中暴雪红色预警信号4期、橙色3期、黄色1期。
但是对很多普通人来讲,这次降雪的强度还是超出了想象。在与通辽市接壤的辽宁省阜新市,一位30岁的市民觉得,这是他经历过的最长时间的降雪。他家本来通过互联网订购了蔬菜等生活物资,但因为大暴雪无法配送。他们出门采购时,发现很多规模较大的超市也都停止了营业。开门的超市里,蔬菜等生活物资大都被抢购一空,他们只买到了一些不太新鲜的蔬菜。
这位市民的婆婆生活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下的农村。他告诉记者,农村里车辆也无法通行,积雪最深处有一人高。虽然婆婆家里还有柴火可以取暖,也有一些土豆、咸菜等储藏,但村民最担心的还是豢养的牲畜和地里的庄稼。
现在正值当地秋收时节,多数村民种在地里的玉米等作物还未收完。等雪水融化,田地将泥泞不堪,村里的年轻人基本都外出务工,老年人无力收庄稼,只能任其烂在地里。
而一张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的求助图片显示,辽宁省蒙医医院近140名透析患者分布在阜新市阜蒙县36个乡镇及城区,每周必须透析三次,如果无法及时透析,会危及生命。但大雪封路,救护车和一般车辆进不去。
大雪之下,人们依照旧日经验,维持这个城市的运转。通辽市科尔沁区清河镇邢家窝堡村村委会当会计的詹贵,负责主街的清雪任务。他开着铲车,来回地在700米长的主街上缓慢移动。作为主街上唯一的人,他在和暴雪较劲,推雪铲快速地把车前的积雪铲离地面,但天上飘着的小雪,又落在地面上,铺成薄薄的一层雪。
2021年11月8日,内蒙古通辽市遭遇特大暴雪,扎鲁特旗鲁北镇,在风雪中坚持送水的小哥。视觉中国供图
在这个暴雪天,国家电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的运维人员,依然在做着和往年同样的工作。
51岁的曲向前和48岁的王跃生是一对老搭档,往年每逢特大暴雪,他们总会一起同行,巡视电路,及时抢修有故障的线路。
8日,他们负责2.89公里长的奈沙2线。这条线路特别关键,连接着在通辽西南的奈曼旗和沙日塘变电站,前者覆盖区域内住着40多万居民,后者是当地工业园区各个企业的根据地。它也特别艰险,要经过沙地、庄稼地,有时还要爬个小坡。
中午,这对老搭档准备出发,但汽车刚出村,车轮就陷进雪里,进退两难。两人拿上工具包,从树上折下两根树枝当拐杖,顺着弯弯曲曲、像蛇一样的村路,开始巡查线路。
传入耳朵的风声,无法准确判断风量。埋在雪里的沙棘、老虎刺偶尔会粘到他们的工服上。
他们最担心会出现去年11月18日特大暴雪的巡查情况。先下了一阵雨,然后下雪,温度徘徊在零度附近,上上下下,这让外露的线路容易结上冰碴子。大风一吹,线路跟着冰碴子一起在空中舞动,慢慢结成更重的冰块,引发倒塔、断线等问题。
到了新一处杆塔,他们都松了口气,今年的线路没有“冰舞”,也没有冰块覆在线路上,“今年的雪也不特殊嘛,连风挂在脸上也没什么特别的感觉”。他们早已视雪地巡查,为日常的工作。
他们就这样一步一步,拄着拐杖,互相搀扶着,并行在大雪覆盖的村路上,走了近4个小时。
互相为对方挡风遮雨的,还有内蒙古民族大学的同学。今年的风不似去年凶猛,同学们不再担心被风吹跑了。从宿舍去教室的必经之路上,他们排成一排,埋着头,顺着前人的脚步,一步一脚印地跟着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