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山水经” 打好“生态牌”——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之浙江篇-凯时尊龙官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雨彤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这一科学论断。而后,余村大变样,实现了绿色转型,百姓富、生态美。
“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2020年,时隔15年后,当习近平总书记再赴安吉余村考察时,对当地坚持绿色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期许。
念好“山水经”,打好“生态牌”。“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总书记的嘱托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走绿色发展道路的信心与决心。”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汪玉成说,这些年,余村探索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智慧农业、乡村旅游,带动周边村庄抱团发展,实现了从“卖石头”到“卖风景”、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华丽转身。
青山青 绿水长
“六一”前夕,湖州市安吉县实验小学六(1)中队的汪子铭参加浙江团省委、省少工委组织的“沿着习爷爷的足迹 寻访美丽余村”红色研学实践活动,又一次来到余村。作为当地人,他更能感受到这些年家乡的变化,在这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更坚定了建设美丽中国的信念。
近年来,天荒坪小学少先队立足于绿水青山,依托“小导游”的特色品牌,开展生态教育活动,宣讲“两山”生态理念、宣传安吉绿色形象。每当校外实践日或节假日,在余村,都可以见到“小导游”们在游客面前落落大方、侃侃而谈。
5月18日,正值国际博物馆日,一场“共富”市集在余村绿水青山之间举行。村里的绿道两边,摆出整齐的木质货架,年轻人兴致高昂地出售土特产和文旅商品。棕编、竹刻、雕版年画,这些已经少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带给游客沉浸式的体验;作为艺术大师吴昌硕的故乡,安吉的扇子产业极有特色,一位“扇二代”正向游客展示他们在网络上销售的“爆款”。
大草坪上支起了白色帐篷,一群年轻人笑着、闹着,在调试乐器。余村村党支部副书记俞小平介绍,晚上这里要举行草地露营音乐节。如今,余村流行的娱乐方式已经和城市相差无几。恰逢油菜成熟,菜荚饱满,正待收割,接下来,将换种上很受游客欢迎的五彩水稻。
外表描绘着蓝天白云绿树的高大水塔,矗立在田里,这是以前工厂的水塔,现在仍在使用,灌溉农田。多年前,余村浓烟滚滚、污水横流。1978年,安吉全县人均地区总产值仅336元。急于丢掉穷帽子的安吉,把目光转向工业。其中,“靠山吃山”的余村最有代表性:开矿采石、办水泥厂。经济发展了,但这种粗放式发展带来的污染,让人们的生存条件日渐恶劣。一位村民回忆,当时环境太脏,都不敢把衬衫和被子晾到院子里。
“靠山吃山”的本质不同
2003年6月,浙江在全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动了事关农民民生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大行动。借着“千万工程”的东风,余村停掉了矿山、关掉了水泥厂。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这里调研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
9天后,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发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一文时指出,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17年来,安吉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环境建设等方面,调整产业结构,从“石头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型,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2021年,余村共接待游客近8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超8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6.1万元,一幅乡村共融、全民共富的美好画卷,正在余村的阡陌上徐徐展开。如今的余村,青山青,绿水长。同样是“靠山吃山”,今昔对比,却有着本质不同。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到访过“春林山庄”,潘春林就更坚定了走绿色发展之路。他曾是余村矿山上的拖拉机手。矿山关停后,他创办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如今,依托好山好水好空气,他家客流不断,虽然受疫情影响,但年营业额也能有三四百万元。他把家里的几十亩竹林流转给村集体,每年可以得到几千元分红。
家里的农家乐生意好起来了,潘春林想着带村民一起致富。他当上了乡宿联盟主席、天荒坪农家乐协会党支部书记,带着大伙儿一起分享客源、提高服务质量。“以前我在矿上工作,整天灰不溜丢,如今干干净净,安全和健康也有保障,”潘春林说,“牢记总书记嘱托,走对了路子,日子越来越红火。”
在余村周边村开始创业之路的青年边月明,刚开始是因为对农业有情怀、有爱好。起步艰难,后来他专注只种一个单品葡萄,只种一个品种——阳光玫瑰,终于获得成功。最高品质的葡萄,一串可以卖到268元。他走的也是绿色发展之路,放弃化肥农药,通过土壤改良,增加有机肥,使葡萄树更加健壮,亩均产量从1000公斤稳步增加到3000公斤,并且还能保持高品质阳光玫瑰特有的口感和香味,亩产效益远超同类产品。
2020年,边月明作为新农村建设者代表,向总书记汇报了自己在乡村的实践。又是2年过去了,边月明的农村事业版图继续扩大,有自建农场5个、合作农场7个。他把自己种植阳光玫瑰的技术带去更多的地方、传授给更多的人,“乡村振兴不能光靠情怀,要让大家真正能够赚钱致富。”
未来乡村:美好生活向往地
初夏时节,余村游客接待中心、余村印象、乡里中心等未来乡村建设项目都进入了最后收尾阶段。
今年4月,余村被列入全省第二批未来乡村建设试点村。村干部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余村要抓住这次契机,以绿色经验赋能绿色发展,勇当生态产业发展探路者,打造“绿色、低碳、共富”的乐游型未来乡村。
“再也不用跑镇卫生院排队就医了,在村里的健康智慧驿站就行!”在余村,一名老人正通过大屏幕远程问诊,医生远程开药,老人直接在健康智慧驿站的智能药柜拿药,非常便利。2021年,余村获评全国首批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针对群众关心的“一老一小”问题,村里还为儿童设置幸福学堂、余村书房、儿童成长中心,引入教师资源,提供托育照看、图书阅读、兴趣课堂等服务,让“一老一小”融合共享幸福生活。村里还建设了室内运动中心1个、室外运动空间5处,微改造银杏公园、矿山遗址公园,建成10公里环村绿道,打造15分钟健身、骑行、瑜伽等健康运动生活圈。
村内的闲置空间,被用于建设两山展厅、电影院、共享书房等生态文化阵地。同时,依托“余村故事宣讲团”,开展绿色生态文化宣讲,传播生态文明思想。小小的余村,还举办了“碳达峰、碳中和”主题学术论坛,引导村民、游客开展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绿色公益活动。
未来余村的发展,一定要走生态化的道路——这在村干部和村民中,已经形成共识。余村联合周边4个村庄,抱团发展。出清低小散企业,对废弃矿坑、拆后空地全面实施复绿,使矿坑变美景,荒地变宝地,发展全域旅游;将全村580多亩农田、6000多亩山林进行统一流转、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林下经济,打造多个绿色农副产品,形成“余村农耕”区域公用品牌,实现绿色生态资源变现。百姓在家门口挣薪金、拿租金、分股金。
余村最新的变化,是推出“余村合伙人”,引入社会资本共同打造绿色产业,形成生态绿色产业链。最近,余村“5g物联网 溪泉鱼”项目的第一批鱼即将开售,村干部介绍,这些引入干净的溪泉养的小鱼,模拟自然界鱼类“逆流而上”的方式养殖,口感特别好,计划通过国内一流的生鲜电商渠道,送上大城市消费者的餐桌。
舒适的居住环境、智能的应用场景、便利的公共服务、丰富的邻里活动……余村美好未来的蓝图正在逐步绘就,“城里乡下一样美、居民农民一起富”的愿景近在眼前。
《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今年8月1日起施行。这一带有鲜明浙江辨识度的《条例》,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和基本原则;以法治手段推进生态富民惠民,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条例》专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一章,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本制度框架,是全国首次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对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作出规定。
17年前,在余村村委会老会议室里,“两山”理念如同一颗“种子”,历史性地萌发。《条例》很快实施,余村百姓的心更踏实了。绿色发展的道路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