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作底 古老黄河展新颜-凯时尊龙官网

作者:潘志贤 石佳 邢婷 王豪 朱彩云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年10月04日

古老的黄河,越来越青春焕发。她穿行5494公里的距离,一路向东,奔向大海。沿河的一座座水利枢纽和堤防工程,守护着它的澎湃。

而几十年前,这些水利工程还是立于峡谷、平原的新事物。1971年,国内一个摄制团队拍下了黄河下游的“水上长城”(黄河大堤),当时“一望无际,全是大树”,时任导演的姜云川评价其是“绿色长城,是人心组成的人力长城”。

不同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青年一代对黄河开创性修复的“人定胜天”,如今对于黄河的生态保护与治理更强调“人水和谐”。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等词汇见诸于多个黄河治理的规划文件之中。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更是上升为国家战略。

而关乎黄河生态保护与治理的“新人新事”里,总有青年的身影。2014年来到山东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的赵亚杰就参与并见证了保护区内动态感知网络的建立。几年来的巡护监测,赵亚杰和同事发现,保护区的鸟类由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371种。发起“乌梁素海清源行动”的金海亮也开始与童年印象里的母亲河“重逢”,他说,生态环境的提升,少不了他们的力量。

世界变绿在中国,中国变绿在黄河。为着这份绿,一代代人接力创新,人们关乎美丽中国的畅想正在变成现实。

“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如今跟随航拍画面,我们可以云游黄河: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出发,过扎陵湖、鄂陵湖,看草原广布、峡谷险峻,在蜿蜒向前的黄河上,感受斗转星移、时代变迁。

但50年前,人们想一窥黄河全貌,并不容易。1971年,姜云川接到拍摄黄河的任务时,不知从何入手。“黄河方圆万里,从哪里开始拍都不知道”。那年7月,摄制组光找黄河源头就花了一个月,姜云川在后来的访谈录中说,“摄制组找源头很困难,海拔很高,看到水流下来就往上爬。”

 黄河由“碗口大”的细流出发,一路劈开大山和深峡,切断腾格里沙漠,穿越黄土高原的峡谷,经壶口,出龙门,过渣关,蜿蜒于河南、山东两省的大平原上,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省区,329 个县(旗、市),汇集起35条主要支流和千余条溪川。

 这段曲折之旅也塑造了黄河流域自古以来复杂的地形地貌与生态。有学者曾撰文分析,黄河流域是我国生态脆弱性表现最明显、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大、生态脆弱类型最多的流域,在我国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举足轻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

俯瞰位于四川省若尔盖县唐克镇的白河牧场的黄河出川口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摄

浃口、泛滥、改道、淤积......在新中国成立前的100年间,黄河决口和改道达149次。“黄河宁,天下平。”在河南黄河河务局办公室一级调研员赵炜看来,历史上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期处于黄河流域,可以说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就是一部治国史。

 成立于1955年的黄河博物馆里有毛主席的一句题词:“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赵炜介绍,在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第一次专程离京视察,就是去的黄河,说“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不然,我是睡不好觉的”。

 有水就有家。不少在黄河边长大的年轻人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过去到黄河边玩水溅一身泥巴的场景已成童年记忆,琼台师范学院学生杨明娴来自山西,家在黄河中游东岸,她感受到近年来黄河的变化,“黄河水肉眼可见地变清了”。

被誉为“九曲黄河第一镇”的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碛口古镇。新华社记者 曹阳/摄

绿色正成底色

“越来越清澈”正成为黄河儿女对黄河的最新记忆。在由黄河穿城而过的兰州,30多岁的墨非和4个年轻人,把黄河的“大河之美”装进了视频影像。他说,“我眼里的黄河是彩色的”,而绿色是这种“彩色”的底色。

 墨非记得,当他第一次把黄河拍出来绿色的时候,好多网友包括本地人都惊呼说“这不是平时看到的黄河”,问他“是不是把颜色调过了”。但墨非坦言,这就是黄河在汛期之外的颜色,“其实大部分时间黄河并不浑浊,它在深秋、冬天、春天甚至初夏的时候都是非常清澈、非常绿的。”

 今年50岁的金海亮在时隔多年后,再次看到乌梁素海的水天一色与波光浩渺。这个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境内的湖泊,是黄河流域重要的自然“净化区”,经乌梁素海生物净化后排入黄河的水质将直接影响黄河中下游的水生态安全。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农田排水、城镇生活废水和工业污水的注入,一度让乌梁素海“鸟少了,鱼少了,光彩不再”。

 生态治理迫在眉睫!2013年,向乌梁素海的生态补水开始了。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设计院水资源所所长崔长勇介绍,2018年以来黄河共向乌梁素海生态补水24.32亿立方米,向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生态补水47.07亿立方米。

 “湖内的问题,功夫要下在湖外。”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副主任高占飞说,当地由单纯的“治湖泊”向系统的“治流域”转变,整合和争取各类项目支持,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进行生态综合整治。

 金海亮也和一些年轻人行动起来,2015年,当时43岁的他正式注册乌拉特前旗志愿者协会,次年发起“乌梁素海清源行动”,组织青年志愿者在乌梁素海流域打捞清理湖面垃圾,并在乌梁素海周边荒漠植树造林。

 儿时的玩乐天堂就这样一天天归来。金海亮发现,曾在当地绝迹的疣鼻天鹅慢慢飞回来了。官方数据显示,目前,乌梁素海水域面积保持在293平方公里,水质由之前的劣ⅴ类提升至ⅳ类,疣鼻天鹅今年也增加到500多只。

 从政府到民间的多方合力,让乌梁素海重新焕发生机,这也是黄河全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的一个缩影。绿色正在成为黄河的底色,无数人正以不同方式,守护着这条大河波澜壮阔里的“绿意”。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状况的改善,让老百姓“对面可说话,握手走半天”的行路难逐渐成为过去。作为目前黄河中下游唯一能进行水沙综合调节运用的水利枢纽,小浪底水库当前泥沙淤积量为31.46亿立方米,占设计拦沙库容的42%,有专家说,小浪底水库节省出44亿立方米库容,相当于修建了44座大型水库。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调水调沙现场 苗秋闹/摄

而在黄河下游地区,50多年前让姜云川难忘的“水上长城”,依旧伫立。它今天更为人所知的名字是黄河大堤。崔长勇说,如今,下游“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格局基本形成,三门峡、小浪底等上拦水利枢纽,提高了拦蓄洪水、拦截泥沙和调水调沙能力,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全面建成,防洪能力显著提升。

分类施策 青年同行 

可以说,在全流域统一治理的思路下,黄河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的不同治理都体现出共同的治理理念:生态优先、环保为重,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生态保护与治理方案就以具体的流域情况与生态类型而定。在姜云川熟悉的“治黄关键在治沙”的年代,治理黄河包括上游开发利用、中游劈山种树、拦洪筑坝,水土保持,建成大批水电站,下游改造黄河大堤。 

几十年过去,全流域系统治理的思路日益明晰,上中下游的治理方向分别为上游推进水源涵养,中游加强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下游落实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实地考察黄河,足迹遍布上中下游9省区,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擘画蓝图。

“尤其是2019年党中央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至此掀开了黄河保护治理新篇章。”在崔长勇看来,随着2021年10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2022年5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安全保障规划》的正式印发,黄河保护治理的“四梁八柱”已经搭建起来,在河湖生态持续复苏的同时,黄河已实现连续22年不断流。

“在生态保护工作被高度重视的背景下,我和一帮团员青年在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上扎根奋斗。”在山东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8年的赵亚杰,已经习惯在大河之洲与鸟儿为伴,诗句中关于黄河入海的想象,在这里是一项项与巡护监测相关的具体工作。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黄河入海口湿地。新华社记者 朱峥/摄

被称为“候鸟天堂”的黄河口,拥有我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是鸟类迁徙途中的重要中转站。赵亚杰说,团队坚持滩涂监测6年来,80多种18万只水鸟稳定地在这片原生地觅食,这也是保护区团员青年们奋力守护的核心区域。 

从鸟类巡护者、清源志愿者,到水利工程、堤防工程工作人员,黄河生态保护与治理的进程上,有青年一路同行。和祖辈们侧重于防洪的治理初期不同,如今他们面对的是更加复杂的系统治理。 

“一时的坚持很容易,一直的坚守却很难。”赵亚杰说,时代在变化,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在发展,创新的脚步不能停止。未来,团队打算加快构建国家公园感知系统,综合运用互联网、立体感知、大数据决策等技术,构建全国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智慧化保护管理示范区。

与自然共生的和谐画面也正在黄河治理中缓缓展开。以黄河流域治理水土流失的情况看,截至2020年,黄河流域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24万平方千米,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由20世纪80年代的20%提升至2020年的60%以上。“黄土高原的主色调由‘黄’变‘绿’。”崔长勇说。这也意味着中国对世界生态保护又多了份贡献:世界变绿在中国,中国变绿在黄河流域。

(制图 李晗)


【责任编辑:潘圆】

亚洲最大元宇宙剧场还原红旗渠修建场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0-04 13:20:51

九月初九重阳至,盼时光慢慢流淌 亲人《久久》相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0-04 10:00:07

《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5》于国庆开启神奇太空之旅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30 10:28:40

衢州纪念孔子诞辰2573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29 12:53:29

京杭大运河:被唤醒的漕运盛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29 10:45:00

“潮涌40年——珠海九洲港建港40周年展览”揭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29 12:53:2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图书《中国字 中国人》正式发布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29 13:48:56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