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程一体化视角理解

“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凯时尊龙官网

作者:周增为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3年03月08日

雷锋精神的丰富内涵教化了几代人,也极大地影响了学校课程的内容和形态,逐步形成了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学雷锋的实践模型与成长价值。

弘扬和践行雷锋精神,是学校的育人目标,也是课程内容。学校通过不同课程体系的交叉性知识和综合性实践的设计与实施,帮助学生系统实现社会化的过程。这其中,知识体系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实践是实现知识转化为情感与价值的决定性因素。转化为行动准则和更进一步的道德规范,这是雷锋精神的转化过程。具体而言,有3个深化过程:一是道德实践观的深化。学生从简单的提供帮助的做好事行动到形成理解他人立场,形成人际关系的深化,这是建立在自律基础上的道德观成熟。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意识到参与志愿服务,不仅仅是提供行动上的帮助与解决具体问题,而是能够理解真正的陪同是一种信任关系的构建,是在建立彼此托付的社会关系,这就超越一般意义的行为参与。二是实践能力的素养提升。这是建立在系统学习的转化基础上,成为一种专业的使命,如上海格致中学的学生在街头用心肺复苏的专业方法,救活突发疾病后昏迷的老人。这充分体现了学校的课程体系是帮助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支持,学雷锋是帮助学生构建从自律到自觉的支持基础,引导他们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主动奉献,这也是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三是对道德责任的深入理解,能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体现从自觉到自主的发展。处理比一般岗位工作更难更复杂的问题,是志愿服务的社会意义,也是道德意志的培养。学生通过积极的道德实践,进一步明确道德责任的范畴,形成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涵。这是奉献精神,也是创新精神。

在学校中,学雷锋是贯穿全学段的实践课程,需要整体设计、分层转化,最终落实到学生的具体行动中。从大中小一体的成长要求看,学雷锋的实践课程设计应反映三种关系:实践内容与知识学习的关系,实践参与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实践过程与学生成长的关系。

实践内容与知识学习互为生成与深化的关系。学校开展的各类学雷锋实践活动,与各类学科知识的应用紧密关联。实践参与者对于服务对象的帮助付出、关怀救助,是一种建立在无私基础上的奉献精神。但两者并非输入与输出的单维度关系,而是建立在互相尊重基础上的支持与共进的关系。学生成长是实践活动的目标。学生成长包括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情感价值以及认知能力等多方面核心素养的提升,实践过程帮助个体从适应性目标走向独立性目标,是接受启蒙到理解自律,再到追求自觉的过程,这是学生一体化成长的要求。不同的实践内容和过程,在不同学段应有不同的设计和实践。

【作者周增为,系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导组副组长,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思想政治(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许革,张彦武,梅潇予,邹艳娟,李沛然,程璨】

听见湾区“声”势力!粤听声势榜颁奖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3-08 14:09:21

素人登台国家话剧院 演绎经典《茶馆》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3-07 22:53:28

333幅山水画风景画一展“江山多娇”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3-07 14:06:06

沿g15感受活力中国 公路寻访纪录片《下一站出口》开播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3-07 14:06:17

青春话语中的追“锋”潮流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3-07 14:08:33

北师大音乐剧《往事歌谣》讲述王洛宾的故事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3-06 13:38:37

刘心武写55位名家的文坛往事:文人风骨、生命哲学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3-06 13:38:39

“波罗诞”千年民俗集中展现 3天吸引了近22万人次打卡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3-06 16:16:03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