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泉代表:加强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和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凯时尊龙官网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深圳3月11日电(中青报·中青网 记者 刘芳)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党委书记继续关注高等教育发展问题,分别围绕加快提升我国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能力、进一步完善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机制以及进一步完善“双一流”建设,深入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三方面,提交了三份建议案。
3月5日,李克强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特别强调了我国要补齐精神卫生等服务短板。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再次成为很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李清泉认为,新冠疫情以来,我国居民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严峻,同时,我国心理健康专业基础薄弱、人才严重短缺。为了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和供给迫在眉睫。
如何加快提升我国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能力?李清泉建议,相关机构尤其是高等教育和医疗机构,应加大心理健康问题科学研究力度,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增加心理健康研究的比重或者增设心理健康研究专项,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相关法律与政策等软科学研究,鼓励开展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心理健康服务相关设备和产品研发,加强心理健康研究平台建设,实现全国心理健康平台 共建、数据共享;建立心理“大健康”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应用型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完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科建设;完善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借鉴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实习实践力度并开展规范的专业执业执照考试;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力度;通过与社会行业力量合作等方式,提升专业培养质量。
同时,李清泉将目光聚焦到了高校高水平体育人才的培养上。他提到,从全球趋势看,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一直是世界著名高校的重要办学特色。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我国高校特别是普通高校在培养高水平体育运动员方面进步很快,但差距依然巨大,例如本次北京冬奥会上,我国参赛运动员中在国内大学就读的运动员为36人,其中来自综合性大学的只有5人。如何利用高校资源源源不断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参与国际竞争、为国争光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李清泉看来,运动员培养链条没有完全打通,国家级专业训练与普通高校体育科研脱节,使得高校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对大学价值的挖掘不够,大学生联赛品牌价值较低,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在学期间激励机制不完善,退役后就业渠道不畅,成为当前制约我国普通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主要因素。
李清泉建议,建立教育系统内部高水平运动员贯通培养机制,通过共建职业/专业体育俱乐部以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形式,构建“从小学到博士”的全周期培养模式,确保不错过有天赋的好苗子;建立高校科研资源对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支撑机制,充分发挥普通高校综合学科优势,整合高校科技资源,成立重点服务于国家队及青少年后备人才的体育科技实验室和科学训练中心;建立联赛制度对高水平运动员成长的催化牵引机制,组建区域性的大学体育联盟,创新高校体育联赛体系,提升大学生联赛价值;完善高水平运动员成长的长效激励机制,兼顾思政教育、学业成绩与竞赛成绩要求,坚持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并重原则,建立高水平运动员的校企合作机制,利用社会力量拓宽大学生运动员未来职业渠道。
此外,李清泉还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双一流”建设、深入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通过适度增加“双一流”规模、优化布局、动态调整等,更好地发挥“双一流”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