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创新,港澳青年圆梦大湾区-凯时尊龙官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
获益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刘延鑫成为首批在广州担任公职的港澳青年。来自澳门的他,已经在广州市南沙区扎下根来,他说自己的底气来自祖国的强大。大湾区为有志于在内地公共部门就业的港澳青年打开了一扇前所未有的窗。
6月14日国务院印发的《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是对大湾区建设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部署。方案提出,要支持南沙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更好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南沙定位越来越高了,大大增强了港澳青年来这里发展的信心。”刘延鑫说,方案实施范围为广州市南沙区全域约803平方公里,以港澳居民在内地工作生活的需求为出发点,解决港澳居民在内地就业生活的后顾之忧。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3年来,粤港澳三地大胆创新、真抓实干,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三地民众获得感更加充实。
天马行空的想法落地生根
近日,第二十四届“广东青年五四奖章”名单公布,香港青年罗伟特获得提名奖。从香港到广东江门,同样是“种菜”,但“土壤”不同了,罗伟特的发展空间更大了。
90后罗伟特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大四时的一次社会实践,让他对“鱼菜共生”的农业技术产生了兴趣。学校的小型“天台农场”被拆除后,罗伟特和小伙伴们将目光投向内地,最终选择在江门市提供的200平方米温室大棚开始了创业之路。
“粤港澳大湾区很包容,鼓励我们去尝试,甚至给了我们试错的机会。相信每个创业青年无论成功与否,一定会收获成长。”在罗伟特看来,粤港澳大湾区融合了不同城市的优势和强项,各行各业的创业青年都能在这里成就自己的创业梦想。他说,就如现代农业当时被认为是天马行空的想法,但他们在内地也找到了落地的空间。
2021年开始,罗伟特他们生产的蔬菜达到了供港澳的资质。他马上把这个好消息分享给在香港的亲朋好友,家人拿着手机拍下蔬菜下锅的场景,他觉得这么多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认可。
如今,罗伟特的“蔬菜王国”越来越大。在广东省江门开平市赤坎镇,500亩的鱼菜共生露地种植基地已然落成,预计今年年产供港蔬菜达到6000吨,产量较早前苍城镇大棚基地扩大20倍。他说,“扩展基地,提升蔬菜的品质和产量,自然价格就更低了。”
罗伟特表示,创业前期,政府提供的免费孵化空间,为团队解决了场地难题,让他们得以专注于技术开发。产业化落地过程中,各级创新创业大赛更是帮助团队进一步完善商业计划,拓展创业资源。“大湾区给了我们丰富的资源和机会,去实践自己心中的想法。”
政策留人“孵”出更多梦想
当香港青年柳妍熙再次站上舞台,她的身份已从“歌手”切换成“创业青年”。
在大湾区各项利好政策下,柳妍熙带着项目参加“青创杯”大赛,在港澳赛区获得企业成长组优胜奖。她说,很庆幸自己选择了人生中最正确的方向,来到大湾区实现创业的梦想。“粤港澳大湾区带给企业的空间和市场巨大,港澳青年应该抓住这个新时代机遇。”
如今,柳妍熙带领团队入驻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以有机电致发光(oel)照明技术打造“会发光的斑马线”,助力智慧城市建设,希望能为国家为湾区建设做贡献。
2017年,广州高新区率先在区块链产业布局,吸引了一批区块链企业聚集,90后香港青年吴国晋就是其中之一。他说,“这样的政策方向和产业环境,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十分有吸引力,所以就决定留下来创业。”
2022年,吴国晋的团队已拥有20多名资深区块链技术骨干,获得区块链技术专利超过20个,并为50多家企业提供了技术服务。“团队从7个人到80多人,我们为粤港澳三地的青年创造了很多发展机遇,业务也从广州拓展到深圳、香港以及新加坡、美国等。”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研究如何用区块链技术打造互联网产品,在后端解决复杂的技术问题。
深圳是许多港澳青年融入内地的首选城市。2015年,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启用,80后香港青年陈升和他的伙伴们是第一批入驻者,拿到了免费办公室的钥匙。创业不到一年,陈升的公司就获得了首轮5000万元融资,并于3年后成功孵化出区。
如今,陈升又开始了“二次创业”,他创立的“uni香港青年创业空间”已签约入驻40多个香港创业团队,为来深创业的香港青年提供了专业导航、孵化服务。陈升活跃于香港各类青年社团,分享自己在深圳的生活、创业经验,为香港青年北上“跨过深圳河”搭起了一座桥梁。
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累计备案孵化创业团队578家,其中港澳台及国际团队357家,团队总融资额超过29亿元。融入大湾区,已成为更多香港青年实现青春梦的选择。
聚焦港澳青年所盼所需
通过优质的实习项目,帮助港澳青年在内地就业。广东自2020年实施“展翅计划”港澳台大学生实习专项行动以来,累计有1600余家机构提供了超过6000个优质实习岗位,吸引了海内外174所高校的6000余名港澳台大学生报名参加。
“通过专项行动,不仅能找到自身不足,及时弥补专业上的短板,更可以帮助我积累实习经验,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就读于暨南大学的香港青年陈童说,通过实习,她更加明确了留在大湾区发展的想法。
聚焦青年所盼所需,广东省青联联合港澳机构共建了38家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家园,开通运营12355港澳青年服务热线,编撰发布《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资讯通》,发行“大湾区青年卡”,为港澳青年来粤发展提供贴心服务。
当前,广东已建成“1 12 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体系,累计孵化港澳项目超过2300个、吸纳港澳青年就业达3400余人,鼓励和支持港澳青年来粤创业。与此同时,各个城市相继出台扶持政策,为有创业意愿的港澳青年提供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提供咨询辅导、跟踪扶持、成果转化等“一条龙”创业服务。
这段时间,刘延鑫正准备买房子。“制度上的保障,让我更有信心在南沙成家立业。”他说,大湾区在文化习俗上与港澳地区同根同源,在大湾区工作生活会有一种天然的熟悉感。而今,南沙站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起点上,港澳青年能获得更优的职业发展,在更大的舞台上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
为吸引港澳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创业,广东省全面取消港澳居民在内地就业许可审批。截至目前,在粤纳入就业登记管理的港澳居民超过8.51万人。大湾区(内地)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港澳居民,累计超过1000人次的港澳居民报考,首批考取港澳居民已聘用到岗。
广东省高校面向港澳扩大招生规模,鼓励港澳高校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高校进行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截至目前,广东省共有43所高校具备招收港澳本科生资格,16所高校具备招收港澳研究生资格,就读的港澳学生超过1万人。此外,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加快建设;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成立,临床医学首届本科新生入学。
近些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着力推进民生领域合作,加快医疗、教育、就业等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对接,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随着港澳居民各项市民待遇的全面落实,许多港澳青年在大湾区发展有了更强的归属感和获得感。
随着“湾区社保通”政策落地,截至2021年底,港澳居民在粤参加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累计达27.92万人次。以珠海横琴为例,港澳居民在横琴不仅可以购买当地社保,享受和本地居民同等的报销待遇;还能借由跨区域执业的港澳医疗机构,继续求诊自己熟悉的医生。3000多名港澳专业人士取得了内地注册执业资格,职业资格认可、标准衔接范围持续拓展至医师、教师、导游等8个领域。
一项项“中央要求、湾区所向、港澳所需、广东所能”的政策,充分考虑港澳所需所想,积极回应港澳重大关切,更好地支持了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粤港澳大湾区正焕发出更强大的活力,朝着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迈出坚实步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广州6月1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