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为乡村振兴点燃青年火种-凯时尊龙官网
4月1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党鸠村乌英苗寨,郑昌昊和吴晗带着学生巡寨做卫生。
今年26岁的郑昌昊是广西柳州市鱼峰区委宣传部的干部,2020年4月,他主动申请到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党鸠村担任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员。由于交通不便,再加上驻村工作繁忙,郑昌昊经常一两个月才能回一趟家,原定当年夏天与女朋友筹办婚礼的计划被搁置下来。在柳州市柳北区桂景湾小学任教的女朋友吴晗也多次利用假期来到党鸠村乌英苗寨教学点支教。郑昌昊说,吴晗是同学,是恋人,又是战友,与心爱的人为苗寨的点滴变化并肩战斗,一切付出都很值得。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摄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自2015年中央作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以来,广西有104万贫困户426万贫困人口通过发展产业实现增收脱贫,近100万个贫困家庭转移就业增收,近100万名贫困群众实现就近就地就业。2019年广西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676元,比2015年增加4209元,年均增长9.63%。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一串串数字的变化,离不开一代代八桂青年的接续奋斗、奉献担当,更凝聚着党和政府对青年人才知识能力的培养、理想信念的塑造、人生方向的引导。
---------------
把大山里的孩子送出去
在广西,很多少数民族世代居住在偏远的大山里。由于经济条件和传统观念制约,很多孩子读书求学、走出大山的路格外艰难。
融水苗族自治县曾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全县“九山半水半分田”。受当地传统婚姻习俗、教育观念的影响,适龄女童入学率一度极低。上世纪80年代,全县女童入学率只有20%左右,上学读书是苗山适龄女童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中共十九大代表、武警广西总队柳州支队政委何方礼记得,1993年3月,他跟随武警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中队团支部第一次踏入白云乡开展“进瑶寨学雷锋”活动时,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
“孩子们的学习条件太苦了!”何方礼看到,这里的教室是一间地板踩上去嘎吱作响的吊脚楼,坐在里面听课的孩子大都光着脚丫,只有几人穿着凉鞋。教室外,十几名女童趴在窗台边朝里面望着,没钱上学,又没地方可去,她们就常来学校看同龄人上课。
回到部队后,何方礼将自己每月21元的津贴分作3份:8元寄给妹妹当学费,8元寄给“红瑶女童班”的学生,5元留给自己。1996年,当地妇联、民委、教育局发动社会助学成立的“红瑶女童班”因经费不足停办,何方礼和中队的通讯员背着照相机深入瑶寨,记录下“红瑶女童的心声”,通过举办大型图片展向社会筹资10万元左右,使女童班得以继续开办。他和学校老师还挨家挨户上门家访,劝说村里的家长送孩子读书,让50多名苗乡女童重返课堂。
2000年9月,第一届“红瑶女童班”学生凤桂鲜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主动回到培育自己的母校——融水县白云乡中心校担任“红瑶女童班”的班主任,成为融水县历史上第一位红瑶女教师。第一届女童班毕业生凤秀娟,于1999年应征入伍,成为当地红瑶史上第一位女军人;第一届女童班毕业生代妹省,现任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计生办工作人员,是从“红瑶女童班”走出的第一位女干部……教育让这些瑶乡的女儿改变了命运,书写了新的历史。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从开展公益活动的爱心青年,到驻村扶贫的青年干部,都致力于改变当地的教育观念,提升贫困地区青少年的教育水平。
自2012年起,团南宁市委先后派出庞雪、何雪锋、黄铁生等人作为扶贫“第一书记”到马山县古寨瑶族乡开展工作。他们的到来,让古寨乡古棠小学的孩子第一次用上了热水器,可以冬天在学校洗热水澡;第一次通过远程教育设备,上起了南宁市流动少年宫的兴趣课程;还第一次来到南宁市区,参加“喜看南宁新变化”的体验活动。
“去看看外面的变化,会让孩子们萌生走出大山、见识更大世界的梦想。”黄铁生说。
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近年来,广西贫困地区适龄儿童辍学率大幅下降,青少年受教育水平逐年提升。2020年6月17日,广西建档立卡贫困户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实现动态“清零”。2020年10月18日,广西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首次实现“双清零”。
有志青年带着理想抱负返家乡
“让壮寨瑶寨的儿女走向世界,但是谁来建设我们的家乡?”在广西的一些网络论坛上,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以黄文秀为代表的一大批八桂青年,用自身抉择对这一时代之问给出了行动答案。
被习近平总书记赞扬为“回乡奉献、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出生在广西百色市田阳区德爱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她自幼家境贫寒,父母多病,2016年她家里才脱贫。
这一年,27岁的黄文秀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她原本可以留在大城市找一份高薪工作,但她坚定地选择回到广西百色。黄文秀的研究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郝海燕说:“当时以她的能力,留京或出国都没问题,但她割舍不掉家乡的情结。”
返乡后,黄文秀主动请缨到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立下“脱贫攻坚任务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铿锵誓言。令人痛惜的是,2019年6月她在连夜驱车返回百坭村查探灾情途中遭遇山洪殉职,年仅30岁。
黄文秀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只有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党的理想之中,理想才会更远大。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作出贡献。”
在广西,像黄文秀这样通过奋斗走出大山,又带着理想抱负返乡归来的青年大有人在。
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奖牌的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江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宁,真心实意为村民着想,出了新路子,收获了一大批“村粉”。
10年前,杨宁从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时,已拿到几家单位的录用通知,但她义无反顾选择回到家乡——国家级贫困县广西融水县安陲乡江门村当村官。
江门村辖12个自然屯,共有村民493户1708人。2010年,江门村人均纯收入只有1000多元。2016年开展精准识别时,江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95户327人,贫困发生率20%。
回乡调研后,杨宁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带领乡亲们搞竹子加工,组织村里的留守妇女成立“苗阿嫂”西瓜种养专业互助小组,建起“苗村倌”农产品电商中心。通过发展产业、创新农产品销售方式,当地的高山泉水西瓜从原来每亩地收益不足1000元提升到了3200多元,900多万元的农产品经由电商中心发往全国各地。
“10年来,我带领江门村94户326人成功脱贫,从‘小杨’到‘杨书记’,但我干事创业的心从未改变。”杨宁说。
领头雁计划让“村村都有好青年”
“16岁那年,因为一场意外我失去了整个右手手掌。一只手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坚定的意志走下去。只要努力,一只手也可以顶天立地。”今年38岁的刘入源常以此自我激励。
2009年,国家出台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优惠政策,刘入源筹集3.5万元,在家乡博白县江宁镇长江村创办当地第一个种羊场——博白县桂源农牧有限公司,引进了31只隆林黑山羊。
没想到短短一个月内,这批羊全部患病夭折。面对重挫,这个年轻小伙没有放弃,他积极参与由政府部门组织的创业培训、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再次借了3万多元引进31只羊,经过反复尝试、探索,他终于破解了规模养羊的技术难题。
公司发展壮大之际,一场夜里突发的洪水又将他的希望近乎浇灭。当时,洪水淹没了养殖场,导致羊群出现疫情,30多万元的积蓄和投入打了水漂。正当他一筹莫展之际,镇党委领导以及村干部主动找上门,对他进行慰问、鼓励,并根据相关政策帮他协调银行贷款。
“党和国家的政策给予我莫大的帮助,我要尽我所能帮助更多人,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刘入源干劲更大了,通过自主经营、入股分红、托管代养的模式,目前他已帮助当地300户贫困残疾人及813户贫困户通过养殖黑山羊脱贫致富,户均增收2万元。
刘入源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青年“领头雁”的典型代表。团广西区委负责人表示,青年是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中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的重要群体,要重视对他们的培养和使用。
近年来,团广西区委实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领头雁”培养计划,以产业培育和人才培养为切入口,在各地选树一批创业成果好、示范带动强的青年致富带头人,建立青年创业信息库,组建创业导师团,为乡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领头雁”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创业技能培训。同时协调相关部门以租金减免、水电减免、提供创业基金等政策支持,加强对青年创业的扶持。
当前,共青团广西区委围绕“村村都有好青年”目标,进一步提升“领头雁”覆盖面,实施“千乡万村好青年”培养工作,培训扶持更多返乡创业者、本地创业者、大学生村官、退役军人成为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据统计,自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8-2025年)》发布以来 ,围绕提升农村青年发展技能,团广西区委共培养1.3万名“领头雁”,其中5601人是全区各村的团支部书记,占比42%;2020年年底实现全区村(社区)团支部集中换届,一大批“领头雁”走上村团支部书记的岗位,绝大多数进入村“两委”班子,为实现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积蓄了一支青年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