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日记本里的温情胡同-凯时尊龙官网

北京通州莲花寺社区惠民生暖民心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世昕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2年11月21日

    开栏的话

    在各地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中国青年报社派出多路记者,到乡村、社区,进学校、工矿企业、军营,联系新经济组织,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实地采访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各项举措和成果,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从今天起,本报开设“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专栏,全媒体呈现新时代新征程中,年轻人凝心聚力实干创新建设新伟业的生动实践。

    ---------------

    上岗当天,21岁的范思琦领到一本民情日记本,红色封皮。这是她的第一份工作:北京市通州区中仓街道莲花寺社区社工。

    社区党总支书记高艳辉嘱咐她,居民的需求、要解决的困难,都得清楚地记在这个日记本上,这样时不时翻翻,就不会忘。解决的过程也要记录,办好的,过一阵子回访一下;没办好的,更得日拱一卒去推进。

北京市通州区中仓街道莲花寺社区工作人员绘制民情地图。受访者供图

    范思琦是本地人,从小就知道,莲花寺社区是通州区最大的老旧平房区,很多老房子都有上百年的历史,胡同纵横交错,基础设施老化,每到雨季,一片狼藉,根本没法出门。今年夏天被中仓街道录用为社工后,她曾担心被分到莲花寺社区。

    国庆节前分配岗位时,来接她的正是莲花寺的高艳辉书记。她和高艳辉回社区办公室的路上,胡同里不断有居民老远就打招呼,热情地询问,“这闺女是谁啊?”高艳辉回道,“这是我们新来的社工,有事儿您言语。”

    胡同里的“京式自来熟”是住楼房长大的范思琦不常体会的。而在随后两个多月的工作中,她逐渐明白,这是社区工作人员用真心换来的居民的信任与尊重。

    就像她入职第一天领到的民情日记本,社区的十多名工作人员,人手一册,每个人都记录着要给老百姓解决的急难愁盼问题。有经验的社工,本子里还记着困难户、80岁以上老人的情况,一个个红本就是胡同里的“明白账”。

    范思琦入职后不久,党的二十大召开。报告中提到,“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范思琦记得,高艳辉带领大家学习时说,这也是社区工作者的职责。

    高艳辉给大家划的学习重点还有,“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她告诉年轻的社工们,这也是社区基层工作者的工作方向,社区这些年推行的“胡同议事厅”就是共建共治共享,下一步要做得更加扎实。

北京市通州区中仓街道莲花寺社区举行胡同居民议事。受访者供图

    北京11月开始供暖,前几天,莲花寺社区的几位“胡同主事”聚在居民杨富英家里的小院商量电暖气安全巡查的事,范思琦也在一旁见习。

    来之前,高艳辉告诉她,胡同里没有物业,居民的很多需求是靠“胡同主事”对接后,反馈给社区。莲花寺社区的住房年头都比较长,夏季防雨、冬季用电安全都是关注重点。

    “胡同主事”是中仓街道党建引领下平房区特有的居民协商议事模式。几位“胡同主事”都是热心人,他们参与街巷治理,是感知居民需求的末梢神经。

    莲花寺有16条胡同,每条胡同有两名“胡同主事”;16条胡同又分为5个网格,由社区工作者担任网格员,形成了“胡同主事”收集民意、网格员对接、社区解决的链条。这也是近年来中仓街道推行党建引领基层工作的缩影。

    杨富英是中街胡同“胡同主事”,她家的小院收拾得整洁利落,“贡献”出来做了社区的“胡同议事厅”,门口还挂上了牌子。平日里,七八位“胡同主事”就在这里和社区工作人员商量大事小情,小到谁家要找人剪树枝,大到哪个院子积水严重需重铺地砖。

    范思琦注意到,“胡同主事”手里都有一本民情日记,他们的记录很接地气,谁家有重病人、谁家是困难户、胡同的灭火器放在谁家……还记录着谁家是党员户,这也是近年来北京在基层治理中的一项特色,党员向所在社区报到,直接参与为群众办实事。

北京市通州区中仓街道莲花寺社区整洁的环境。受访者供图

    “胡同主事”高崇彦的民情日记里记录了一位80多岁独居老人的信息,还有他家人的电话。高崇彦说,记下这些细节也是为了提醒自己,每天都要去看看老人是否出门活动了,然后得给老人的孩子发个信息知会一声。

    范思琦去见习的这天,“胡同议事厅”还讨论了近期要做的重点工作。“胡同主事”李淑华说,她所在的胡同,有一户家庭两口子都患重病,没有劳动能力,之前社区给他们办理了低保,还有看病的二次报销,又对接了社区的共建单位对他们一家进行帮扶,日子过得不再紧巴巴。

    “这不到年底了嘛,得再上他家看看,有什么需要赶紧给社区说。”李淑华说,这些年,很多老百姓的需求就是在“胡同议事厅”的小院里商量出对策的。

    范思琦把这些大大小小的需求记录在民情日记里,再反馈给社区负责人。像剪树枝这样的小事,当天下午绿化队接到电话就给办了。居民也会夸一句:“闺女,真麻利。”

    在莲花寺社区工作了10年,高艳辉说不清记了多少本民情日记,这些日记承载着社区里的特色工作,比如“文化驿站”“墙上博物馆”从无到有的过程,也记录着一些单靠社区解决不了、需要“吹哨报到”的计划。

    “吹哨报到”也是近年来北京基层治理的特色,当某一项老百姓需求需要多个部门协同解决时,就由社区吹哨,联络相关职能部门报到,共同解决。这几年,通过吹哨,市政、电力等多个部门报到,莲花寺社区几条胡同的道路得到修整,雨天出门不再一身泥,老百姓特别满意。

    可高艳辉觉得还有改进的空间,胡同里的路是好了,但一些院子里的路面还坑坑洼洼,得想办法修整。院子整理的难度要大得多,有的院子没有产权业主,不知该找谁出钱;有的院子有产权业主,业主却不愿出力,也得再去做动员工作。这事儿已经记在了高艳辉的民情日记里。“一点点推动吧。”高艳辉说。

北京市通州区中仓街道莲花寺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受访者供图
北京市通州区中仓街道莲花寺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受访者供图

    11月中旬,通州区举行七届人大二次会议,会议通过了《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基层治理五年行动计划(2022年-2026年)》,要更加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着力解决老百姓的烦心事。

    高艳辉的民情日记里还记录了一件大事——要在胡同里开设“温暖小院”,专门接待放学后回家没人照看的孩子。前期,她做了调研,每条胡同大概有六七个孩子有托管需求;她也找了几户居民,大家愿意把自家的小院拿出来,让孩子们放学后有地方看书、写作业,还动员了几位退休教师带着孩子们做手工、学做家务。

    事实上,莲花寺社区已经有了各种小院:养老小院,老人们可以聚在一起聊聊天;文化小院,爱读书的人可以寻得一片安宁。这些小院,很多都是居民无偿提供的。

    64岁的居振桐是一位手艺人,木板、铁皮、陶泥在他手里一打磨就成了中共一大会址、南湖红船、延安宝塔山等手工作品……

    他家的小院现在是莲花寺社区的一处文化驿站,不仅陈列着他的作品,还对老街坊都开放,愿意的人可以一起跟着做手工作品。居振桐说,正是社区干部给大家提供了数十年如一日的暖心服务,让他也想为社区作点贡献。

    本报北京11月20日电

【责任编辑:李立红,张凌,惠滢,焦敏龙】

这位95后“巧手”对话古代工匠

中国青年报2022-11-21 06:41:23

微电影作品展播:《时过影迁》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2022-11-17 20:30:00

首届“鲁迅文学奖之夜”见证文学的荣耀时刻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1-20 18:04:55

微电影作品展播:《12年,再出发》

安徽师范大学2022-11-16 20:30:00

活成自己的太阳!和尚雯婕赵骏一起向“光”而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1-18 14:38:58

mv|贵州印江县税务局唱响税务版《逐光》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1-16 20:18:46

云南省青联创作歌曲《曼恩时光》展现傣乡美好生活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1-16 13:14:39

mv《青匠之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1-19 21:30:0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