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电话引发的10年爱心接力-凯时尊龙官网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娟娟 通讯员 王运华 周春丽)临近周末,22岁的石佳鑫打算利用周六回一趟大柴湖“希望家园”,为小朋友们上书法课、辅导作业。
石佳鑫的家乡湖北省钟祥市柴湖镇,一度是芦苇丛生的沼泽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为支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建设,河南省淅川县4.9万移民迁入,开辟新家园。1968年,周恩来总理将这里定名为“大柴湖区”。
大柴湖人多地少。多年来,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守的孩子假期作业与安全问题,一度让当地人忧心忡忡。
2012年初春,柴湖镇马南村村支书王景涛,给邻村马北村的大学生村医王鸿举打了个电话:“王医生,能不能组织一些青年义工,开办一个儿童托管的场所,暑期帮忙集中照顾村里的留守儿童?”
“可以!咱们干!”早在2006年,王鸿举在荆楚理工学院学习时,参加过荆门义工联的活动;2007年,回乡当村医的他创建了大柴湖义工联。想到能为家乡做点事情本来就是义工联组建的初心,他爽快答应下来。
王鸿举和青年义工们修缮村会议室,联系、招募大学生义工,走访、登记附近村落学龄儿童……2012年暑假,钟祥市第一家“希望家园”在马南村开班了!放假回乡的28名大学生义工,面向168名留守儿童开启了课业辅导、兴趣培养、能力锻炼等暑期托管工作。
“希望家园”从马南村生根,在大柴湖发芽、开花,有效解决了孩子们暑期无处可去、无人监管的问题,一时间成为各级共青团组织关注、支持的重点。教学点从最初的村会议室,搬到了宽敞明亮的教室;辅导老师从最初的当地义工扩充至返乡大学生志愿者、来自全国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特长教师等。
柴湖社区“希望家园”里,孩子们跟着志愿者学习手语舞。(团钟祥市委供图)
湖北经济学院的多支公益组织,成为大柴湖“希望家园”大学生义工的主要外援单位。志愿者们的教学内容以兴趣培养和素质拓展为主,兼顾语数外等常规课程的学习辅导,督促留守儿童完成假期作业,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大柴湖的夏天闷热异常,听说志愿者热得睡不着,王景涛想办法凑来几台电扇;王鸿举每年都会带着当地义工看望支教师生,送来柴火、蔬菜等。
这场爱心接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其中,用心用情浇灌着它。
2018年8月的一天早上,柴湖社区“希望家园”的大学生义工曹雨翔、沙宇,在骑车去往教学点途中,因避让疾驰货车不慎摔倒,两人身上多处擦伤,衣服也擦破了。路人劝她们去卫生院诊治,“感觉问题不太大,担心耽误了孩子们的课程”,她们回家简单擦了些碘伏,换下带血的破衬衣,又赶到教学点为孩子们讲解习题、辅导作业。
2019年暑假,钟祥龙行天下鞋业有限公司在柴湖镇“扶贫车间”的工人流失严重,来此上班的村民要在家照顾放暑假的孩子,车间主任焦群英急得团团转。王鸿举得知后,招募3名大学生义工,就近为36名儿童办起免费托管班。在此上班的脱贫户于会海夸赞说:“是大柴湖义工的‘托管班’,帮我挺过了那一关!”
大柴湖义工们收到的锦旗。(团钟祥市委供图)
10年来,大柴湖有了4家“希望家园”,在园工作的义工达360多人,服务内容从当初的暑假托管扩充至现今的周末课堂,服务范围从“园内”拓展到家访,义工、志愿者们还开办起网上课堂,开展线上答疑,累计1.1万当地儿童从中受益。
王鸿举先后获评“荆楚楷模”“中国好人”,从“大柴湖义工团支部书记”做到“团钟祥市委副书记(兼职)”,“职务变了,初心不能改”。
他欣慰的是,累计58名像石佳鑫这样曾经受助于人的孩子,如今已长大,他们选择反哺家乡,成为年轻的大柴湖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