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
“遥感是观察地球的天眼。”在《院士开课啦!》第九期节目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童庆禧对遥感技术做出了详细的介绍。所谓遥感技术,就是指不直接与探测目标接触,而使用某种仪器感测目标的种种特征信息,经过电脑等技术的精细处理,提取探测对象有用资料的现代高新技术。简单来说,“遥感就是我们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探测手段,不接触物体,来感知这个物体的性质,它的形状、大小、数量。”童庆禧院士强调,“不接触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
“我们的眼睛就相当于一个遥感器。在没有接触物体的情况下,我们靠光线判断物体是什么。”童院士介绍,任何物体都具有光谱特性,就是说,它们都具有不同的吸收、反射、辐射光谱的性能。在同一光谱区,各种物体反映的情况不同,同一物体对不同光谱的反映也有明显差别。即使是同一物体,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由于光线照射角度不同,物体反射和吸收的光谱也各不相同。遥感技术就是根据这些原理,对物体的情况作出判断。
从绑在鸽子、风筝上的照相机,到人造卫星带着遥感器飞出地球,借由这一双“天眼”,我们看得越来越广阔,越来越清楚。如今,遥感技术已经深入应用到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当中,在很多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天气预测、防灾减灾、耕地保护、海洋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智慧城市的建设等,都是遥感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气象卫星根据什么原理来预测气象?为什么说耕地保护是我国在遥感应用上最大的贡献之一?在防灾减灾等方面,遥感技术又提供了哪些帮助?这双观察地球的“天眼”还能为我们带来什么?点击视频,一起来看。
《院士开课啦!》栏目由中国青年报社联合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抖音共同推出,在中国青年报全媒体平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抖音播出,通过院士访谈的形式,与不同领域的院士对话,提供优质的科普内容,讲述知名科学家的科研故事,展现科学家们的精神财富,带领大家走进科学和科学家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