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观察丨非遗礼物的刷屏,是“双向奔赴”的结果-凯时尊龙官网
2022年的第一个季度还没过去,非遗就已经得到了三波热度的关注。
首先是与壬寅虎年相关的各种的老虎:剪纸老虎、虎头帽、糖画虎……不过最受关注的,还是山西黎侯虎,也就是我们说的布老虎。春节的“老虎风”还没有过去,北京冬奥会又开始了。冰墩墩的可爱,征服了每一个人。但无奈“一户一墩”一时难以落实,因此面人“冰墩墩”、剪纸“冰墩墩”、木雕“冰墩墩”等等许多非遗“墩墩”就冒了出来。虽然因为尊重知识凯时尊龙官网的版权,我们无法把这些非遗墩墩们拥入怀中,但是每天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墩墩,还能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是美事一桩。
德化白瓷介绍(来源:公众号推送截图)
即将迎来三八国际妇女节,相比于以往平台和商家推送的香水、口红等礼物,更多的非遗礼物也“不甘示弱”,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其中包括了手织侗布制成的背包、德化白瓷支撑的香薰摆件、南京绒花制成的装饰品、蜀绣制成的丝巾、银花丝制的首饰等等。我们常提到的“非遗融入生活”“以居而用”,应该就是这样。
德化白瓷的礼物(来源:公众号推送截图)
早些年,非遗还处于被“束之高阁”的尴尬境地。说起非遗,大多数人都觉得,一是价格贵,二是难买到。因此,即便瓷器、蜀锦、苏绣等非遗作品,都曾作为礼物被赠送给多国领导人,但是要说走进民众的生活,那还是太远了些。这两年,借着“文创热”“国潮热”的风潮,在消费者主观改变观念以及非遗传承人、非遗保护组织持续保护宣传的双向努力下,非遗总算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这才出现了非遗礼品让人挑花眼的情形。
除了“传承”,每一位非遗传承人谈得最多的,就是“创新”。创新有两种,一种是形式上的创新,一种是内容上的创新。将原本的非遗技艺改变用处,让它在形式上更加贴近百姓的生活。与蜀绣、漆器、瓷胎竹编、蜀锦并称为成都非遗“五朵金花”的银花丝技艺传承人王晓璐,就说过要做出让大众“买得起”“戴得起”的银花丝产品。
银花丝技艺胸针(来源:受访者提供)
2013年,王晓璐与母亲道安,也就是银花丝技艺第一批国家级传承人,在文殊坊的银花丝店铺开了起来。在经营的过程中,王晓璐逐渐发现,原来耳饰、项链、胸针这些首饰,会得到更多消费者的喜爱。原本不了解银花丝技艺的游客,在听取了讲解后,也会把银花丝当作成都特色带回家,送给家人朋友。这也说服了母亲道安,放手让王晓璐去做出新的尝试。2015年网店开起来后,成都银花丝迎来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ai蜀绣(来源:受访者提供)
而另一种内容上的创新,蜀菁馆的创始人钟明,则借助时下最火的ai技术,赋予了蜀绣新的生命力。首先用ai把客户指定的照片和图案绘制成设计稿,再使用机器据此织造出蜀锦面料,最后由绣工在蜀锦面料上织绣。如此一来,便能满足顾客的定制所需,让传统的蜀锦蜀绣,在多样化的需求下,有一个全新的呈现。钟明告诉记者,去年ai蜀绣的尝试大都是局限在熊猫上,今年,蜀菁馆将在花卉、藏羌彝人物主题上进行新的尝试,而且已经与两位蜀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郝淑萍和孟德芝取得了合作,将在ai新锦绣花卉和人物上有所突破。
一方面是非遗传承人、保护者的努力,另一方面,消费者也在主动地靠近非遗,传承文化。根据《2021非遗电商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一整年,非遗商品消费者规模已经达到亿级,85后和90后成为非遗商品消费主力。年轻人加入非遗市场,也促使了非遗本身和非遗产业的创新,以此达到一个良性循环。
消费者反馈(来源:公众号截图)
消费者反馈(来源:公众号截图)
通过消费者的反馈,在保证质量优、价格合适的情况下,能够再加上一份文化上的消费,是再好不过的。况且随着消费群体的年轻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也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的消费,而不再一味追求超高性价比。
除了非遗礼品的走红,近年来,传统习俗频上热搜、汉服热、诗词大会的走红等等,都是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的证明。2022年,借助着传统文化在更深和更广方面挖掘的趋势,非遗也将更好地融入我们的生活,更生动地“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