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豹变

国乐出圈,带你“穿越”到世界杯-凯时尊龙官网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其濛 视频 周冠伶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2年11月29日
自得琴社正在拍摄最新一期视频。周冠伶/摄


    以笛子和唢呐为主奏,辅以非洲鼓和南美洲的箱鼓,穿插二胡、琵琶、古琴与古筝,这首重新改编的国乐版世界杯金曲《生命之杯》听起来会是什么感觉?当唐宋时期的年轻人穿越到现代玩儿起足球,又会碰撞出什么有趣的故事?最近,上海的国风乐团“自得琴社”正在制作这样一期视频。

    国风乐团“自得琴社”的大名也许不是尽人皆知,但他们的作品一直被广泛传播。标志性的镜头就是一群演员身着中国传统服饰吹拉弹唱,讲究的拍摄和服化道,为观众展现了一幅幅动态的工笔画。在视频前“请佩戴立体声耳机服用”这样“凡尔赛”的友情提醒,更是给他们的作品打上了音效专业的标签。

    内容上,既与东方夜莺吴碧霞联手,身着大唐贵妃服饰的吴碧霞花腔海豚音婉转高亢,与民乐交相辉映;他们也会在演奏民乐版《哆啦a梦》的时候,让猫咪在台前参与演出;他们既推出古琴与昆曲《游园惊梦》杜丽娘对演的雅中雅,也有一个唐朝男子坐在中间,两个女子模仿婆媳笛子琵琶斗艳的《野蜂狂舞》趣中趣……独特的风格让他们广受国内外年轻人喜爱,特别是《长安十二时辰幻想曲》《当国乐遇上哈利波特主题曲》等年轻人热衷的题材,他们一旦涉及就非常“出圈”。有网友评价:“在疫情肆虐期间看到这么完美的作品,让人陶醉,犹如一缕清风、阳光,将空中阴霾驱散。”

    如今,世界杯正如火如荼,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对正在制作国风《生命之杯》的“自得琴社”的主创人员进行了采访。

    与众不同的乐团

    今天的自得琴社,有约20位全职乐手和若干兼职乐手,而8年前琴社起步时,只是由3位古琴爱好者成立的古琴教学机构。

    社长朱里钺在10多年前是一位身处it行业的理工男,在知识分子家庭长大的他一直喜欢文艺,曾经自学过古琴。后来,他在弹琴、下棋等雅集活动中认识了80后朋友唐彬和蔡珊。唐彬从事电影摄影,正跟随古琴演奏家龚一学琴;蔡珊则是科班出身的古琴演奏者。三人志同道合,在上海浦东创办了一间小小的琴社。自得琴社靠圈中熟人口耳相传,吸引了越来越多师生加入,他们有的是其他乐器演奏者,有的是“跨界”的爱好者。

    为了宣传古琴文化和琴社教学业务,琴社在2015年开始拍摄短视频。随着拍摄过程中的不断积累,团队的编制越来越宏大、复杂,拍摄视频逐渐转变成了琴社的主要业务,不但要做自创内容,还会接洽商业合作。

    这支与众不同的乐团在不断跨界创新。与学院派的乐团相比,自得琴社在选曲、配器、表演上都有较大区别。据唐彬介绍,琴社的作品主要有4类:一是纯粹的古琴独奏;二是以古琴为核心古曲新编,比如《醉醉渔,唱唱晚》《梅花新弄》;三是将大众喜欢的影视音乐改编成民乐版本;四是纯粹的原创作品。

    自得琴社的演奏视频因为特色鲜明而频频“出圈”,单个视频播放量频频突破百万,各视频全网播放量早已过亿。线下,自得琴社在上海音乐厅举办音乐会,并到苏州、广州、青岛等城市巡演;2020年起,他们连续3年参与了央视中秋晚会录制。

    因为热爱,跨界没那么难

    现在的自得琴社主要由80后、90后和00后组成,最年轻的乐手还是在读大学生。唐彬戏称,团队的创作氛围是“没大没小”——大家都可以提出对作品的建议。

    拍摄现场,乐手们按照编排好的顺序依次化妆、拍摄。有条不紊的同时,现场也不乏“头脑风暴”时刻,大家对故事情节、肢体动作、服饰细节等不断商量着新点子。

    95后琵琶手颜泽从4岁半就开始学习弹琵琶,一路就读上海音乐学院附小、附中、本科和研究生,除了参与自得琴社,她还从事民乐教学。

    1997年出生的中阮乐手黄洁颖也自小就学习乐器。加入自得琴社后,她发现周围人对她的工作十分感兴趣:“我平时喜欢跳舞,有次舞蹈课上,一个金融行业的同学来问我是不是琴社的,说自己一直在网上看我们的视频。”

    乐团的艺术指导兼服装统筹、90后的王俊涵被唐彬称为“琴棋书画什么都懂”。王俊涵的大学专业是音乐教育,因为对传统文化感兴趣而加入自得琴社。“为了把音乐演奏场景营造成古画的样子,我参考了很多不同朝代的壁画和出土的实物;动作设计上,我会在不破坏衣服结构的情况下,让人物举止尽量符合现代人。有些买不到的服饰,比如大的帷帽外面的帷,我就买辅料自己做,还有一些物件也是我们手缝的。针线活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多做就会了。”

    那天,一直坐在监视器后面的90后导演邱诗浩是“半路出家”。他原本学的是日语专业,摄影和音乐只是爱好;在日语相关行业工作几年后,才与琴社合作。“自得琴社的拍摄过程比较随性,每次都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加进去,现场也可以调整,而且有很多年轻人喜欢的搞笑元素。其实,跨专业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只要真正热爱,就会自发地去学习新的东西。”

    用“拿铁哲学”,推广中国传统音乐

    “如果有功利性就丧失了乐趣,”唐彬说,“比如今天拍的视频,就是因为大家喜欢足球,又刚好赶上了4年一次的世界杯,而这首《生命之杯》我小时候就很喜欢,后来每次听都热血沸腾,就趁机把它做出来。”

    唐彬坦言,大家都知道“蹭”大ip肯定会火,但琴社的初衷未改,一直是弘扬以古琴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即使古琴独奏在视频网站上播放量“惨淡”,他们还是会坚持;在巡演“琴为何物”中,他们安排了古琴传统曲目独奏,以及大量改编的古琴现代作品。

    关于推广传统音乐,唐彬有一套“拿铁理论”:“影视改编曲目出圈很正常,因为通常大家只听熟悉的音乐,直接演奏古曲很难让人听懂,我们做改编就是推广传统音乐的第一步。就像在咖啡里放奶一样,顾客都愿意喝拿铁,很少会直接去喝很苦的黑咖啡;先加点奶尝一尝,你再告诉他们咖啡应该是怎么样的,慢慢就有人专门去喝黑咖啡了,那就是我们的受众。当然,对于那些不能欣赏纯粹传统音乐、只喜欢听改编的我们也不介意,因为我们的作品也给他们带来了快乐。”

    自得琴社从专注于古琴开始,编制中逐渐加入了古筝、琵琶、阮、笛子、箫等多种传统乐器,观众的口味也越来越丰富。唐彬说:“最早我们办音乐会,观众嫌古琴独奏少,现在则是嫌古琴独奏太多,因为各类乐器都有了自己的粉丝。很多观众听的是音乐本身,独奏往往不太容易被理解,因为欣赏门槛更高一些。因此,我们的音乐会通常将乐器独奏和合奏穿插安排,就像吃饭要荤素搭配一样。”

    无惧被模仿,期待行业越来越好

    随着自得琴社“走红”,市面上也出现了模仿他们的团体。“有这种现象很正常”,朱里钺回应说:“有时候团队里的小朋友吐槽,别人学我们也学不像,我会让他们放平心态。任何一个大牌都有人模仿,如果他们选择了‘山寨’的路子,就很难成为真正的竞争者。我希望大家在借鉴我们闪光点的同时,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要生搬硬套。发扬传统文化靠大家在各个层面推动,抄来抄去不解决问题。”

    这些年,朱里钺见证了中国传统音乐行业向好发展的态势。“随着老百姓经济收入提升、国力提升,大家越来越有文化自信,有进一步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的诉求,相关领域发展迅速,电视、自媒体网络和商业广告等平台都可以看到各种国风元素,可以说‘国潮’对各行业的从业者来说都是很好的发展契机。”


【责任编辑:张蕾,张玉佳】

国乐出圈,带你“穿越”到世界杯

中国青年报2022-11-29 06:51:41

探访自得琴社:当民族乐器遇到世界杯金曲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1-28 17:30:39

谷建芬为中小学谱写校歌《强国有我》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1-28 15:30:52

虚拟人载中华文化,在元宇宙出海

中国青年报2022-11-28 06:22:32

会馆里的摇滚青年:创新让传统文化更好地流传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1-27 14:16:10

在书的世界里,与温暖相遇

中国青年报2022-11-28 07:57:06

微电影作品展播:一直在路上

中青盛世2022-11-25 15:15:38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