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vlog|90后代表杨昌芹:传统文化是未来乡村振兴的灵魂-凯时尊龙官网

2021-03-07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孟佩佩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发展壮大脱贫地区产业。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一身苗族盛装的90后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把自己用28天编织完成的竹编画《同心共筑中国梦》带到了现场,展示了她的期待。

她2018年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第一次开启的“代表通道”上,她自信满满地站在话筒前,讲出了自己和赤水竹编的故事,让这项并不被熟知的竹编产业和非遗传统文化走进了大众视线。每年,杨昌芹都会带着家乡竹编产业的产品参加两会。不同的是,“这几年,竹编产品种类越来越多了,去年我们建立自己的竹编产学研基地,公司吸纳周边村民106名,2020年产值达1200多万元”。

贵州省赤水市被称为“中国十大竹乡”,赤水竹编最早可追溯到明末清初。从小热爱手工,杨昌芹对竹编工艺“一见钟情”。但当她在2007年放弃幼师工作,来到赤水大同镇学习竹编工艺时,还在从事竹编事业的手艺人已经不多了。“传统竹编手工艺品虽然精美,却缺乏大众认可,濒临退出市场”。

拥有一双巧手,头脑灵活的杨昌芹不仅很快“入了门”,还为了将手艺学到极致,在全国各地学习调研了五六年。再次回到赤水,杨昌芹脑子里装满了新想法。“非遗手艺是传统的,也应该是现代的,把传统手艺和新时代的生活审美衔接在一起,做出更多适合新时代生活场景的实用型产品,才会有更大的市场,才能发展传承得更好。”

于是,传统的平面竹编工艺在杨昌芹这里,创新变为了立体精细竹编工艺,还巧妙地与生活实用器相结合,推出竹编水杯、茶具、瓷器和钱包、首饰等新产品,并和一些设计师联合开发,同时创建了自有品牌。目前,公司拥有25个商标,已申报发明专利25项,竹编产业市场慢慢打开。

杨昌芹还有一个梦想,“从小在留守家庭里长大,我希望村口不再有那么多留守老人和小孩的无助眼神”。2012年,杨昌芹成立了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希望牵更多的人的手来发展传承好赤水竹编技艺,带领周边村民发展竹编产业,更希望能够通过努力带动留守妇女在家就业,“公司销售额的80%都是给周边村民员工发工资,每人每月工资5000元,有收入的同时还能够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这就是我的初衷”。

杨昌芹一直坚信,“竹编工艺真正传承下去,还是要有市场、能发展”。她开始积极奔走于各大展销会,每次都会把新研发的产品带过去“试水”。一次,遇到一位客人看了竹编产品半天都没有买,她主动去询问客人原因,掏出笔记本记下了客人提出的缺点和改进意见,回到公司马上进行修改。这股对产品认真的劲儿,让她们的产品备受客户认可,并一路销往海外。

“用文化引领市场,用市场养活文化”。去年,她还创办了非遗赤水竹编培训基地,取名“极竹堂”,寓意把手艺学到“极致”。周边村民、留守妇女、异地搬迁户等可以带薪参与培训学习,“生活有了保障,才能安心做产品、求发展”。在她看来,产业蒸蒸日上,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

杨昌芹清楚地记得,学习手艺多年,跑遍了大半个中国,“2018年以前,真正从事传统竹编行业的90后极少。”但前几天,有媒体来公司采访时,诧异地跟她说“年轻人挺多的呀”,她回复说,“年轻人看到了希望,所以愿意来”。

2017年10月,杨昌芹成为当地的脱贫致富带头人。她谦虚地说,“我只是刚好做了契合时代需要的事情。竹编产业是我们脱贫攻坚的特色支柱产业,而传统文化还会成为未来乡村振兴的灵魂支柱。它让各地产业有了精气神,不会千篇一律。”现在,很多来到赤水旅游的人们,都要买几个赤水竹编带回去,这已成为赤水的文化符号之一。

杨昌芹建议,非遗产业可以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产业,政府和乡村要引入更多资源、资本和人才,在“因地制宜”选好产业的同时,用市场的眼光发展产业,“这样才能把非遗产业做好,并带动更多老百姓就业。”


【责任编辑:王聪聪】
分享: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