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豹变

我相信贝雕艺术是有生命力的-凯时尊龙官网

作者:张筱悦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谢洋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2年11月30日
贝雕画作品《百鸟归巢》。 受访者供图


    清晨,广西北部湾的海滩上一片寂静。林雄借着码头微弱的灯光,赤脚踏着湿漉漉的沙,正赶在涨潮前找一种专属于这片海域的贝壳。

    数十天后,这些顶着晨雾拾来的贝壳将经由他的手,完成一场艺术重生。

    林雄,北海贝雕第五代传承人,也是北海贝雕博物馆的馆长。

    走进北海贝雕博物馆,那些精美的贝雕画瞬间就能将人们的目光紧紧锁住。

    披着灿烂光泽的鹤、燕子、孔雀等鸟儿或展翅高飞,或停歇枝头梳理羽毛,飞翔的律动、小憩的优雅被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很难想象,这幅《百鸟归巢》是由一片片贝壳雕琢拼贴而成。

    贝雕画将国画的神韵、刺绣的精巧、玉雕的层次、珍珠的光泽浑然天成地融为一体,具有极高而独特的艺术欣赏性。

    而馆长林雄,最初从事玉雕和金银首饰设计加工、与贝雕结缘源于一次行业危机。

林雄在创作加工贝雕画。受访者供图

    20世纪九十年代末,北海市工艺美术总厂因经营不善濒临倒闭。2004年,为拯救传承北海贝雕独具特色的工艺技艺及宝贵的文化遗产,林雄毅然接手了贝雕生产,召回了原工艺美术总厂的26名技术人员。他走进布满灰尘的车间,换上了崭新的工衣,与这26名北海贝雕人一起踏上了北海贝雕的复兴之路。

    跟不上创新的步伐就会被时代淘汰。“半路出家”的林雄,在研究贝雕的设计、选料、配料、打磨、粘贴等工序后,决定把自己的老本行首饰设计运用到贝雕领域,将贝壳和珠宝结合,做成胸花、发夹、发钗以及贝壳戒指、吊坠等首饰成品。没想到,这个小小的创新很快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人才团队的建设,是林雄遇到的又一个难题。2006年,他发现花了很多钱对来厂里的下岗员工进行培训,但往往效果不佳,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很难接受新鲜事物,也难以掌握复杂的工艺,他开始转变思路,找到北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北海市职校”)的校长包建明,商谈校企合作培养年轻人才的事宜。两方一拍即合,合作的第一年,北海市职校带着新创作的贝雕作品《国色天香》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校企合作成果展,捧回了金奖。此后,贝雕工艺在校园里崭露头角,林宏开始走进校园,在课堂上展示精妙绝伦的贝雕工艺。

    在林雄眼中,不同的贝壳有不同的使命和归属,每一片贝壳都有属于它的价值。北部湾的青口螺用来做成绿叶,福建的鸡心螺用来做成红色牡丹,印度尼西亚的金珠贝用来做成黄色菊花,美国的粉色贝壳用来做成羽毛,新西兰的鲍鱼贝用来点缀孔雀的羽毛……

    林雄不遗余力对贝雕工艺进行创新。他带领研发团队一起对贝雕加工工艺进行了多次技术革新,应客户需求,他们将原来的染色贝雕改进为纯天然、不着色的原色贝雕,虽然工艺复杂了不少,却更能体现贝雕光泽自然的特点,提升了作品的收藏价值。此外,林雄在传统贝雕技艺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吸收牙雕、玉雕、木雕和国画以及“螺钿”、镶嵌等众家之长,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成功开发出浮雕形式的贝雕画和多种实用工艺。

    随着人们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林雄在生产过程中,发明了一种贝壳加工吸尘打磨台和贝壳加工施胶装置,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016年还获得了国家授权专利号。也是这两项发明,让林雄的贝壳生产由普通车间转为了无尘车间,直接改善了贝雕制作者的工作环境。过去粉尘飘扬、浑浊不清的场景,已成为历史。

    愈发精巧的贝雕画,对贝雕制作者的手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位成熟的贝雕制作者,至少需要3年的学习磨炼。像很多传统行业一样,贝雕制作无法实现流水线生产,对于初学者来说,没有长时间的积累,技术和作品很难得到市场认可。在赚钱养活自己的现实难题面前,很多学员学习几个月后都选择了放弃。这些年,林雄培养过至少500名贝雕学员,但大多数人最终都改行或自行创业。

    2021年,北海贝雕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林雄通过“非遗进校园”,让更多年轻人接触贝雕、学习贝雕、爱上贝雕。北海艺术设计学院22岁的黄小凤便是其中一员。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贝雕无尘生产车间见到她时,她正在用机器打磨着贝壳,她将额前的刘海用两个发夹固定,防止在工作时挡住视线。“因为那个机器比较锋利,操作时候需要专心。”在聊到未来是否会继续从事贝雕行业时,黄小凤脱口而出:“会!因为自己喜欢。”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林雄的公司也经历着裁员的无奈,由原来的超过100人缩减到现在的不到30人。“等情况好点,再把他们接回来。”林雄念叨着。

    一路走来,林雄不止一次有过放弃的念头,但一想到这些年和他一起坚守北海贝雕的同伴们,他觉得不能辜负大家对这门艺术的热爱。

    林雄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来加入支持贝雕发展的行列,除了需要社会关注,政府支持外,更需要年轻人的加入和创新,“我相信贝雕艺术是有生命力的!”

张筱悦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谢洋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张蕾,张玉佳】

我相信贝雕艺术是有生命力的

中国青年报2022-11-30 08:52:26

影片《征途》:以邓清明为原型,讲述航天追梦故事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1-29 21:00:10

国乐出圈,带你“穿越”到世界杯

中国青年报2022-11-29 06:51:41

用非遗剪纸给孩子们来一场“心灵按摩”

中国青年报2022-11-29 07:47:17

探访自得琴社:当民族乐器遇到世界杯金曲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1-28 17:30:39

谷建芬为中小学谱写校歌《强国有我》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1-28 15:30:52

虚拟人载中华文化,在元宇宙出海

中国青年报2022-11-28 06:22:32

会馆里的摇滚青年:创新让传统文化更好地流传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1-27 14:16:10

在书的世界里,与温暖相遇

中国青年报2022-11-28 07:57:06
网站地图